2020年8月20日星期四

RE 聊聊那个“票证年代”

 聊聊那个“票证年代”


前不久,网路上有人贴出一张图片,白粉墙上有“返朴归真怀念吃粮票时代”这句话。老实说,我认为这很可能是一张恶搞的图片,未必真有其事。不过从这张图片倒引起我对于当年“票证时代”的一些回忆。

我自 1958 年从海外被送回广州求学,直到 1973 到香港,15 年间在城里住了七年,在农村呆了八年。由于绝大部分时间过的是集体生活,对于各项的票证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但是六十年代初物资的匮乏却是难以忘怀。

回国的头两年,我就读于广州“华侨小学”。由于我的监护人布伯伯是某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常年住在单位里,所以我和许多同学一样在学校里寄宿。那时候我们学校条件还不错,每逢周五的晚餐会发水果,还有老师专门照顾年纪小的学生,时不时的又会请一些艺术团体到学校来为我们表演。在广州过了两年,布伯伯觉得让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住在学校里不太好,想要把我安排到一个较好的环境,于是把我托付给湛江一位大姨。这位大姨一家原先也在海外,大姨父是当地著名社会活动家,也是国际共运的一个领导人。大姨父被当地军政府逮捕杀害之后,大姨和她的三个孩子被接回了国内。大姨是一个机关的领导人,大女儿也在机关里工作,二女儿在念中学。小儿子与我同年出生,比我小几个月,因此我有了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我们一家就住在机关大院里。我和弟弟在同一家小学里上学,但不同班。那时正好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恶果蔓延全国的年份,我们在机关饭堂里吃饭一样要“以粗代细”,也就是说三两或四两米饭里头要有一两是粗粮 - 番薯或芋头。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番薯或芋头算是好东西,但当时大家肚里油水有限,吃粗粮毕竟不及米饭扛饿。大姨的级别可以享用“小灶”,于是经常把她的主食和菜肴分给我与弟弟。在那里又过了两年,我的母亲回国看望我,认为在小城市里发展空间有限,又把我弄回了广州。 回到广州,由于布伯伯仍然住在单位里,布伯母也还是住在她那小单间,于是我又住到了学校里。虽然布伯母不与我一起住,但是日常生活所需她都为我安排得妥妥贴贴,所以我从来不太接触到各类票证。我印象中所接触过的只有肉票和粮票,那是假日去看望布伯母的时候,伯母叫我去市场买肉或买主食要用,至于扯布或买衣服要布票也是知道的。

说到从六十年代初开始的物资短缺,作为小孩子的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商店里不卖我最喜欢吃的“大白兔奶糖”了,“龙虾酥心糖”更是早就绝了迹;货架上,“代乳粉”代替了奶粉;香脆的饼干也逐渐被“小球藻饼干”取代。老师说“小球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食物纤维、核酸及叶绿素等元素,比鸡蛋的营养价值还高,所以“小球藻饼干”对人体有更大的好处。但是我嫌它硬邦邦难嚼,而且那些绿色的小点总令人想起“回南天”墙上的霉斑。有专家说了,人尿含有丰富的营养物,可以满足小球藻生长繁殖的需要,用纯人尿培育小球藻不但繁殖快,产量高,成本低,取材容易,而且方法简便。学校里把原先几个养鱼的池子改为培植“小球藻”,又在学校的厕所里特别设置储存尿液的大缸,每天由各班同学轮流从大缸里舀出尿液来往各个池子里浇。浇了尿液之后还要用棍子搅动池水,使这种特别的营养物能尽快被小球藻吸收。每到这个时候,校园内就充满一种尿骚味。有些同学也响应号召自己培养“小球藻”,他们在学校的水池子里舀一些泛着淡淡绿色的“培养液”,灌到阔口的玻璃瓶里,放在课室的窗台上,每天观察那些绿色是不是深了。

回到广州上中学,粮食供应还是不足,学校饭堂不像湛江单位食堂“以粗代细”,而是供应“双蒸饭”。什么是“双蒸饭”?请看《百度百科》的介绍:

【大饥荒中一项自欺欺人的发明,“粮食食用增量法”的一种。

双蒸饭的专利权属于清华大学。1960年清华大学党委成立了工作组,进食堂专门研究“增饭法”。发明了碗饭、钵饭、盘子饭,这些方法只能保证口粮到人,不能增大饭的体积,又进一步攻关。发明了双蒸饭,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推行。所谓的“双蒸饭”,就是在饭蒸好之后,揭盖洒上水又蒸一次。第二次蒸饭,盖子必须盖紧不得敞气,加大火让蒸气把饭冲泡。双蒸饭十分松软,不需咀嚼,从感觉上要比单蒸饭饱肚子。

其实双蒸饭就是水分多,饱的快饿得也快。事实上好多人吃双蒸饭导致了浮肿,甚至加快了死亡。】

不曾“捱”过双蒸饭的人们有福了。但是在那个时候,能吃上一碗“双蒸饭”的人,比起那些靠吃“蕉蕾”、“观音土”度日的人们,确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至于能有机会接收海外亲友的汇款,因此额外获取“侨汇券”的华侨子弟,日子更是要好过一些。

网上找来当年一些比较有趣的票证资料,让朋友们温故一番:


票证时代.jpg

糖票.jpg

萝卜票.jpg

油条.jpg

月经票.jpg

粪票.jpg

侨汇券.jpg


侨汇券02.jpg

吃.jpg


图片来源:

观察者网 阮佳琪 《票证时代:一同回忆那个特殊年代》

粮票收藏家蒋俊 《聊聊中国侨汇券的发行与使用》


借用了上述两位作者部分票证图片,特此向两位作者致谢。


作者:求真知 回复 金剑留言时间:2020-08-23 13:04:59

不知您“毛上台时,中国的GDP占世界的八分之一,到他死的时候,只占四分之一"的说法是哪里来的?

回复 | 3
作者:云乡客 回复 体育老师留言时间:2020-08-22 15:46:59

体育老师好!

说的也是。即使是我们所在的农场也比农村好。我们每月发工资,有固定口粮。我曾经听那些下乡到珠江三角洲以及清远等地农村的知青朋友反映,有人一年下来所挣的公分还不够扣除花费,要向家里伸手求援。


回复 | 1
作者:体育老师留言时间:2020-08-22 12:20:03

城市有票证,好过农村一无所有,饿死百姓3500W。往事不堪回首

回复 | 3
作者:金剑 回复 金剑留言时间:2020-08-22 02:19:19

毛泽东在教育上采取愚民政策,经济上采用与经济发展相违背的道路,治理上废除法律,在文化毁灭中国文化。


回复 | 2
作者:金剑 回复 金剑留言时间:2020-08-22 01:59:15

所谓改革开放,就是反毛的道路,反对一条,社会发展一节,反得越多,社会越发展。

毛的道路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是金正恩正在走的道路。

回复 | 0
作者:金剑 回复 金剑留言时间:2020-08-22 01:57:27

现在习要走毛的道路——自力更生(锁关闭国),死路一条。

回复 | 1
作者:金剑 回复 金剑留言时间:2020-08-22 01:55:52

人口多的巨大优势,被毛搞成了巨大劣势,才有后来的误导中国的且巨大错误的计划生育理论。

回复 | 2
作者:金剑 回复 金剑留言时间:2020-08-22 01:54:08

毛上台时,中国的GDP占世界的八分之一,到他死的时候,只占四分之一。

毛不死,现在的中国比朝鲜更惨。中国的粮食绝对不够吃,世界人民可以援助得了朝鲜,但是援助不了中国,因为中国人口多。

回复 | 0
作者:金剑留言时间:2020-08-22 01:50:51

那个时候,毛让百姓互斗,以低效率从事生产。所以,没有东西卖,只能靠票据分配社会资源。

毛的“自力更生”=慈喜的“锁关闭国”,都是害人的。

回复 | 2
作者:云乡客 回复 Siubuding留言时间:2020-08-21 22:46:52

这话也有几分道理,正是徐四民所说的“死侨”与“活侨”的不同待遇!

回复 | 0
作者:Siubuding 回复 云乡客留言时间:2020-08-21 18:16:18

是否开明应该是视乎你有几多现存的海外关系。农场领导99%是有统战任务的。象我老婆的阿婆阿公几乎整个家族举家从香港回广东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结果,带回来的财产全被公私合营没收,一锅熟,两三代人受尽我党苦头。阿公直到90年代还受到刁难,不许回香港定居。好在有个派出所的所长暗示他可以申请移民去加拿大与已经移民到那里的儿子屯聚,才绕开了刁难。到港单程证是我党批准的,到加拿大是加拿大政府批准的。


如果当初不那么坚决彻底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留下多几个亲戚和财产在香港,那么对我党的统战价值就会高一点,我党对之就会客气点。


回复 | 2
作者:云乡客 回复 lone-shepherd留言时间:2020-08-21 15:23:49

牧兄好!


如此说来,我要比你大一轮。我是 50 年出生。

回复 | 0
作者:云乡客 回复 Siubuding留言时间:2020-08-21 15:22:27

也许各地情况不一,不过我们农场领导看来还是比较开明的。据后来咨询的反馈,在我们农场来说,我与其它分场两位来自香港的农友是“锁关”之后第一批赴港的三个人,都没有经受过任何刁难。

回复 | 0
作者:lone-shepherd留言时间:2020-08-21 14:46:04

原来云兄58年就“求学”了,四年以后我才出生。

我老家比较富裕、加上我出生时以及过了“三年自然灾害”,虽然艰苦,但是倒还没有挨饿。

大白兔奶糖和龙虾酥还是80以后才第一次吃到,到现在也爱吃。

回复 | 0
作者:Siubuding 回复 云乡客留言时间:2020-08-21 14:44:19

你本来就是同胞,一般没有这些搞搞震来骚扰,因为你高人半等,还有侨务和统战部分的看顾,只要当时阶级斗争的弦不蹦得太紧。

回复 | 0
作者:云乡客 回复 一冰留言时间:2020-08-21 14:03:22

出国要交费也听过,据说也是土政策,因此名目不一。我出国算很早,“往来港澳通行证”由县公安局发放到农场,我领到之后直接就在农场注销户口离开,毫无滞碍。

回复 | 0
作者:一冰 回复 云乡客留言时间:2020-08-21 13:49:47

我说的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可我的同学·她的姐姐出国时却没要求交粮票。记得外语学院的一位年轻教师要出国,给学校交了几万元,当时是巨款,都是东凑西凑借的。

回复 | 0
作者:云乡客 回复 一冰留言时间:2020-08-21 13:30:46

一冰博好!

出国交粮票大概是地方的土政策,我记得广州在七十年代末就已经可以“以款代粮”,粮票的作用已经很小了。

回复 | 0
作者:云乡客 回复 南来客留言时间:2020-08-21 13:23:29

南兄好!

觉悟票属于奖励性质,不在配给之列。


回复 | 1
作者:enonym 回复 云乡客留言时间:2020-08-21 10:42:26

根据百度百科,“1955 年8 月25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 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1993年后中国已取消使用粮票”,粮票实行了约40年

回复 | 1
作者:一冰留言时间:2020-08-21 08:14:29

想起酥心糖了,这么多年都忘了。

我对粮票的最后记忆,是一个同学的妹妹要出国,学校让她交几百斤粮票,那时她家人都在国外,是我们几个同学凑的,我父母把最后剩的一百多斤全国粮票都给了女孩。

现在一想,出国和粮票有啥关系,这不是敲诈吗?

回复 | 2
作者:南来客留言时间:2020-08-21 06:30:50

还有觉悟票呢。

回复 | 0
作者:guitarmanzw 回复 云乡客留言时间:2020-08-21 04:24:28

谢谢回复,我们心愿如此,但不可能。


各地经济、资源、重要性都等级不同,自然都被区别对待了。比如挖了河堤淹没荆州保武汉,淹了安徽保江浙沪。


这些老百姓都明白。只不过镇府年年喊“不存在牺牲小城市保大城市” 。所以资源都是优先保重点城市的。

回复 | 4
作者:Siubuding留言时间:2020-08-21 04:20:35

忆苦思甜

不忘初心

感恩我党

岁月静好



回复 | 2
作者:云乡客 回复 guitarmanzw留言时间:2020-08-21 03:34:12

guitarmanzw 博好!


要不是网络上最近重提这件事,我还真不知道这个“票证年代”的跨度竟然这样长!


希望这样的境况不会再出现。

回复 | 2
作者:guitarmanzw 回复 云乡客留言时间:2020-08-21 01:12:17

我1992--1994在初中,晚餐就是吃烤面饼这一种食物,还是用二两粮票。湖北西北县城。

回复 | 2
作者:云乡客 回复 Siubuding留言时间:2020-08-20 23:35:01

Siubuding 博好!

读了阮佳琪先生的文章才知道,原来有些地方到了九十年代还有票证。我六五年下乡以后就基本上没用过什么票证。农场里自己宰猪,养奶牛,所以吃肉,喝牛奶都不用票。假日到附近墟镇上馆子也不用凭票供应。

回复 | 1
作者:Siubuding留言时间:2020-08-20 23:20:06

你从小是见过正常人的生活,体现到反差。

我从小就看这些票据,觉的很正常,生活很幸福,至少比农村的亲戚。后来几十年后才知道,增城农村的表弟提到当年他家还要拿的我家挤出来的粮票去买粮吃,农民自己种粮都不够自己吃,因为我党通过人民公社征去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RE 大选倒计时第四天:有点同情特朗普的“跟班”万斯

  大选倒计时第四天:有点同情特朗普的“跟班”万斯 =============== 作者: TigerForest 留言时间:2024-11-01 21:10:02 闹了半天,还不是因为 Trump 一上台就把给民运的粮撤了,于是各种忿怒都发泄出来了?楼下有人说了,在美国的评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