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气溶胶”
最早知道“气溶胶”这个名词与流行病传播可能有关联是在 2003 年,香港爆发“非典型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期间。在一次报道“淘大花园”疫情状况过程中,有专家提到了“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根据医学界的定义,气溶胶是固体或液体颗粒分散并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统。微生物气溶胶则是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附着在气溶胶颗粒上,在空气中悬浮。若微生物具有致病性,则称为病原体气溶胶。从空气动力学角度而言,直径≤20 μm的颗粒为气溶胶,直径>20 μm的大液滴则属于飞沫。
近日中国大陆“新冠肺炎”疫情有上升趋势,全国多地纷纷采取措施管控。上海网民被“徐汇多地空气阳性”的传闻闹得人心惶惶。所幸者上海闢谣平台紧急出面闢谣,表示“空气阳性”可能发生在密闭室内空间,但在室外空气中,病毒引发的气溶胶很快就会分解,不具传染性,所谓“空气有毒”完全是谣言。
以上辟谣及时有力,应该产生正向作用。但是相关报道文章中又引用了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阚海东的解说,他提到,“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专家组曾在空气中采样,几乎没有阳性;此前冷链传播出现阳性,专家组前往冷库采样,也同样证实了这一观点。”以上的解释反而产生了画蛇添足的反效果,因为“几乎没有阳性”的说法引起较真者的疑虑 - 那就是有咯。
阚海东还强调,“空气分为室外开阔空气、室内密闭空气,室外开阔空气由于稀释非常厉害、空气是流通的,因此病毒阳性概率微乎其微,即便阳性者经过附近,短时可能存在,但病毒引发的气溶胶在室外空气中很快会分解、稀释、流通,几乎不具备传染性。”这样的说法同样难以被不具备医学素养的民众全盘接受,毕竟“几乎不具备”说明还是“有可能”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明确开列了气溶胶传播风险的条件和管控措施:一是相对封闭环境;二是长时间暴露;三是高浓度病原体气溶胶环境。
我认为专家学者在为群众释疑的时候,应当简单明了,给出准确的定义。譬如把“卫健委”的相关陈述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解说一番,老百姓会更加放心,绝对比使用“几乎没有”、“几乎不具备”这样的片语来得有效。
================
作者:云乡客 回复 倩影 | | 留言时间:2022-03-14 21:20:33 | |
| 如果没有必要,还真别回去,在隔离酒店遭罪不说,保不齐还会落个“千里投毒”的罪名。 | |
|
| @“动态清零”之类举措说白了就是“堵”
就是堵和骗。
嘿,还有可以有动态共存呢。
香港还有动态一国两制呢。
动态,放之四海而皆准。 | |
|
| 作者:倩影 | | 留言时间:2022-03-14 19:24:08 | |
| 空气阳性,哈哈,真是够吓人的。还有邮件阳性,海鲜阳性,蒜苗阳性。。。我是不敢回国,因为他们眼里国外回来的人,脸上都写着个大大的阳性,看你长得就像阳性。。。哈哈哈。 | |
|
| 作者:云乡客 回复 幸福剧团 | | 留言时间:2022-03-13 18:38:33 | |
|
| “动态清零”之类举措说白了就是“堵”,问题是光靠堵不起作用之后怎么办? 全面提高防疫意识的现实意义就在于“防”,尤其是对于不适合接受疫苗注射的小朋友来说更有保护力。 | |
|
| 您好,学习了! 我想这个问题有很多还是各个专业以及各个基层的主事们的思维封闭化和知识面的单一化;还有各个环节缺乏横向的扩展,过于依赖专家和政府,在未知的风险面前,其实没有真正的权威。 在我们这里,我看到诸如NHK等宣传媒介,会及时制作许多连幼儿都可看懂的卡通来解释您文中的“气溶胶”的扩散动向,同时还向观众展示了保持室内空气洁净的积极作用。我们市民再懒,一天之内都会数次开窗换气,当然公共设施就更要采取有效措施。 | |
|
| 作者:幸福剧团 | | 留言时间:2022-03-13 17:35:26 | |
| 一切公共卫生防疫只为政治,不为民,就这样的。开了庆功会依然赢不了。防疫利在统治者,割韭菜,而不是科学,客观,理性上。 | |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