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躺平”成了一个热搜词。据说“躺平”忽然火起来是由于《躺平即正义》这篇文章。其实,类似的社会现象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期都出现过,差别只在于叫法而已。20 世纪 70 年代,欧美国家由于高失业,加上经济的高通胀,年轻人选择简单的音乐、非主流的衣着,强调个人意识主张的生活方式,以此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妥协,世人称之为“朋克文化” Punk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不上学、不工作、不进修的“尼特族”问题日趋严重,演变为当下世界性社会问题。“尼特”NEET (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一词最早在英国被使用是在 1999 年。而“尼特族”的衍生已经遍及欧盟各国,尤其是东南欧国家。当日本于 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泡沫破裂之后,开始了长时间的经济停滞,就业市场越来越饱和,越来越多的人在日益增长的压力下退无可退,最后选择躲进与社会隔绝的角落。由此催生了不出社会、自我封闭的“蛰居族”。以上这些社会现象,与当今发生在中国的“躺平族”没有太大的分别,只不过他们没有自诩为“正义之师”。 对于“躺平”这种生活态度,有人理解并谅解,他们认同年轻人“无论如何努力都赶不上生活成本增加的速度,总是在与资本的竞争中落于下风,因为规则不是自己定的,是提着镰刀的人定的。”;“别说 996,即便是每天工作 15 个小时左右,你和你的同事几乎都是住在工作地点的,你的疲惫也没有换来更多的回报,你们越来越忙,越来越累,收益却越来越不成正比,”的认知。认为“躺平哲学则是对内卷化一个合理的挑衅,这种通过自我主动边缘化的方式来做无奈无声的反抗。”甚至杜撰了一句庄子的话:只要我躺的足够平,你们休想卷到我。 肩负指导全国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关部门”的看法就很不一样。党的媒体“南方日报”发表了《“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对躺平一族大张挞伐。文章一方面说“(年轻人)自然而然地生出渺小感、无力感、无奈感。当他们用各种解构式的语言互相调侃和宣泄时,我们可以理解这些行为所承载的实际功能和价值。”,但是闭口不谈造成年轻人“渺小感、无力感、无奈感”的深层原因,更加提不出任何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一味高喊口号“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还要求年轻人“砥砺前行、勇于逐梦”。 我认为,“南方日报”的这篇文章,最有启发的就是“逐梦”这两个字。这两个字使我脑洞大开,却原来“躺平”竟然是完梦或曰圆梦的最佳途径! 梦这个字笔画简单,内涵却异常丰富。有解释为:觉之对寐中所见之事形也【康熙字典】;也有这样说的:夢之本義爲不明,今字叚爲㝱寐字。夢行而㝱廢矣。从夕,瞢省聲。莫忠切,又亡貢切。古音在六部。舉形聲包會意也。【说文解字注】;现代人的理解是:夢是一種主體經驗,是人在某些阶段的睡眠時產生的想像中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通常是非自願的。 由此可见,梦与寐有密切关系,而大家都知道,“躺平”比站着、坐着或者蹲着都较为容易入梦。对于“南方日报”文章叫年轻人“勇于逐梦”,我是这样理解的:不管是逐梦或者筑梦,首先要有梦,而“躺平”无疑有利于做梦。根据三段论证法,无论是要圆“足球梦”或者是“复兴梦”,“躺平”不失为其中一个选项。然也非然也? =========================
|
2021年5月28日星期五
RE “躺平”实现“复兴梦”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RE 朱镕基==社会主义制度框架的掘墓人
朱镕基==社会主义制度框架的掘墓人 ====================== 作者: Siubuding 回复 Siubuding 留言时间:2024-11-30 16:25:26 文是指语文,文学和人文。 回复 | 0 作者: Siubuding 回复 体育...
-
《超限战》一书的渊源 《超限战》是在1997年发行的一本书。我记得是1997年,是我当时的香港人老板推荐的,而我于1997年下半年离开了那间公司。我不大明白为什么现在网上的资料说是1999年出版的。难道当年我看的是内部发行的? 不管怎样,当时我看了很兴奋,也为我国能有这样高瞻远瞩...
-
马黑于2020-01-05发表了《美国中东面临什叶新月阵营严峻挑战》,在回复中表达了对“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性不大,一次规模空前的中东海外战争可能性很高。”的担忧,应对以下我的观点: “Manageable Chaos and Balance of Terror. All act...
-
许多习黑缺乏对党史的基本认识,以下这种论述在近日中文反党反华媒体相当普遍。 =================== 陈维健评论文章:新年伊始,湖南省委宣布全省展开“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从现时肃杀的政治环境下,这一宣布是石破天惊的,人们立马就会想到1978年毛死后由胡耀邦主持的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