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唐装应坚持住?
蒋子龙近日发表文章《唐装,坚持住》,大意是说:近年唐装兴起,而有一班文化精英对唐装冷嘲热讽;希望人人有唐装,而且不把它视为一般的衣服,是福份华贵的象征,是自己有根有脉的标志。在自己喜欢穿或认为应该穿的时候穿上它。只要坚持下去,等自己习惯了,别人也看惯了,那中国人的气质就和唐装协调一致了, "国服"也就算有了。
蒋认为:"现在的男人们参加重要活动都穿西服,但西服毕竟源自西方,尽管它已经成了全球通用的"礼服",可在许多国家都还保有自己的国服。如苏格兰的裙子:你很难想象男人穿裙子会好看,会穿出绅士风度和勇士的威武。影片《勇敢的心》展示了那些穿著裙子的苏格兰勇士,体现了一种裙子和男人勇气的完美结合,似乎他们天生就该穿裙子,没有裙子反而不会有这样震撼人心的效果。" 蒋访问苏格兰期间想入乡随俗地也买条苏格兰裙穿上,但一问价格便作罢了,用买一条苏格兰裙的钱可以买下两套高档西服。"裙子是苏格兰民族的象征,对苏格兰人来说,价格多贵都要买,这是他们的必备品。不是苏格兰人,则不会因一时好奇而又因价格便宜就乱买乱丢,糟踏了苏格兰人的尊严。还有日本的和服,在别人眼里大概也不值得称道,那繁琐和臃肿倘若让文化人一批,还不知会说出多么难听的话。可你不能不佩服日本人的'坚持劲',不知从什么年代传下来的,就当做民族的品质和骄傲一样一代代传了下去。女人穿上别有韵致,日本的男人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换上那宽大的袍子,有时在家里接待贵客也可以穿和服。久而久之,不论民族的服饰好看与否,他们的心理、相貌和精神就和衣服相称了。好象日本人就该穿和服,穿上和服就特日本。"
蒋还列举了韩国、缅甸、泰国等许多亚洲国家以及非洲的所有国家,北欧、东欧诸国和阿拉伯国家。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 "蓝蚂蚁"们所穿的"毛服"或"毛式制服",大概就是那时候的国服了。这样的服装确实反映了那时候的国人的精神。至于蒋子龙提到的由俞莺为2001年的APEC领导人设计出了"唐装",它的原名应该是"马褂",曾被戏称为"地主装",大概是因为革命电影里的地主都穿此制服。
对蒋的观点,笔者大致认同。不过,笔者更愿意用民族服装这个词而不是"国服",因为大多数海外华人已经归化了居住国,早就不是国人了,"国服"这个词对他们和居住国的政府挺刺耳的。就看看这两段描述吧:"春节期间,新加坡的华人穿上中国的国服……",另一段是:"春节期间,新加坡的华人穿上民族服装……"
笔者小时候经常穿的就是深蓝色的"毛服",穿起来挺舒服的,三四个大口袋可以装不同的小玩意。深蓝的颜色也很耐脏,正适合整天玩闹的小孩和粉尘飞扬的环境。后来看到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的唱片的封面,他一点也不靓仔(帅),他穿着浅米黄色的挺拔的中山装,就是显得特别英武潇洒。那时笔者有一点疑惑:这中山装是好看,不过浅黄色的,不耐脏,还是深蓝色的实用。
后来还看过一些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电影,里面的华人也常穿与"毛服"类似的中山装,但人家就是特潇洒,"蓝蚂蚁"们包括我自己,就是土。
顺着笔者也认同的蒋子龙的观点来推论,笔者有如下见解:正宗的中山装对衣料和剪裁很讲究,而因为服式笔挺,所以很欺负人穿,肥佬穿上就会大肚腩凸出,不甚潇洒;"毛服"嘛,一般就用普通棉布来做,是六七十年代的日常生活所有场合的普通服装;当然,前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毛服"的用料肯定是很考究的了,不过,为了掩饰他的大肚腩,"毛服"被做得松垮垮的,连带所有"蓝蚂蚁"所穿的"毛服"都是松垮垮的,大多数是瘦瘦的的国人穿上,就是土--土可不是民族性啊。大概因为如此,曾经是民族服装的"毛服",可以说是被糟蹋了的中山服。
根据对中日关系颇有研究的林思云先生的介绍,中山服是由百年前的日本的学生服演变过来的,经众多的旅日中国学生和革命党人的推介,特别经英俊潇洒的国父孙中山先生的示范,中山装得以普及,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国服了。
蒋子龙的文章说:"细数下来,服装没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纯粹以西服作为自己'国服'的,大概只有'有家而没有家乡'的美国了,或者还能说出少数几个国家。因美国总共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大都是从其它大陆去的移民,除去土著印第安人有自己特殊的装束外,他们在服饰上还能继承什么样的传统呢?"
哈哈,蒋先生就是压根儿看不起浅薄傲慢的美国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号称"民族的大熔炉"。这样的国家到底需不需要民族服装或者国服呢?如果美国也有位象蒋先生那样对国服很执着的人士,他大概会提出牛仔帽和牛仔裤是美国的国服。牛仔帽源于美国牛仔,牛仔裤源于美国矿工,皆源于美国文化。全世界都知道牛仔裤是美国的,牛仔裤也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服装,连许多穆斯林的国家的女性都穿,尽管她们按照教规都包上头巾。不过,美国人大概没有谁会关心什么美国的国服。
蒋先生认为:中国人现在追赶时尚,仿效明星,没有不敢穿的,没有不能学的。虽奇装异服层出不穷,看上去也花花绿绿,五彩斑斓,却总让人觉得缺少主体,缺少灵魂,缺少中国文化的根脉。
民族服装固然与民族精神相得益彰,却不一定相护相承。举例说,美国人并没有什么民族服装,他们就是有美国精神,他们的民族精神是源自于心中--对美国宪法美国建国理念的信仰。穿上了民族服装并不能提升原来低落的民族精神。如果哪一天前伟大领袖毛主席再世大发龙威,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天天都穿唐装,就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穿"毛服",然而,谁敢说国人因此就会增多了"主体",增多了"灵魂",增多了"中国文化的根脉"?
笔者就盼着有那么一天,穿着飘逸的汉唐宽袖长袍到处行走,厅堂街道上的人都穿着类似的服装,皆飘飘然仿如汉唐盛世的时光。当然,今天是不敢的,否则多被当戏子或傻子看。
被称为唐装的马褂与唐朝毫无关系,本是满族人的服装,经满清几百年的统治而在汉人中推广,并被改进。这马褂大概反映了那个时候中国人的气质。如果穿上马褂能相得益彰出那个时候中国人的气质--福份华贵却有脉无根,那笔者绝不会赞成马褂成为华人的民族服装。关于什么样的服装做华人的民族服装好,恐怕要有长篇大论了,这里就不论述了。
笔者对中国服装历史的发展并没有什么专门研究,所有的知识基本上从影视和图画中得来,这番对民族服装的评论大概有一些历史和知识上的谬误。笔者主要是展示对民族服装的一些思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用。蒋先生担心:"生活中有不少好事都毁在了人的一张嘴上。我生怕唐装的命运也不幸被这些人言中。"然而,如果唐装被人议一议就毁了,如此的不济,那不要这民族服装也罢了。若然,大家能由唐装和民族服装展开思考和议论,大概若干年后,华人终于又能有民族服装了,并且,是建基于坚实的民族自信心的自然而然的产物。
[2002-12-02]后记:写罢这篇文章,笔者到GOOGLE上搜索"唐装"。哈,原来今年上半年关于唐装果然是有很多评论,笔者到年底才因蒋子龙先生的文章有感而发,真是孤陋寡闻后知后觉。共有29,600条查询结果,在前10页(100条)的结果中,无一例外全部都是2002年发表的新闻和评论。其中,发觉冯骥才先生的《唐装与中国结》颇合笔者的观点,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这里摘录一段作为上文的补充:"至今我们还不善于从文化角度对待自己的传统,也不善于从文化角度看待生活的一切。以致一提起传统文化,便是孔子、花脸、国画、琵琶加上福字几样,脑袋里空空如也。于是在加速到来的全球化的今天,在文化上没有预见,全无准备,一时连应急的文化符号也找不出来。
"倘若这样下去,确叫人有几分担心。如今流行的唐装还只是一种表面和粗糙的文化符号而已。对此无人深究,也不讲究,比起日本人的和服和苏格兰的裙装差得远。我看多是商家们一窝蜂的狂炒狂卖,卖过了头就会贬值。这两天的新闻上说,连动物园的猴子山羊猫儿狗儿们都穿上唐装了。我们就这样使用自己的文化么?如此流行的唐装恐怕不会持久。等到我们把唐装玩腻了之后,一扔,然后--怎么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